10月20日,防城港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市“十四五”规划以来防城港市物流业发展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苑长军 摄
“十四五”时期,防城港市紧紧围绕国家、自治区赋予的战略定位,将物流业作为打通经济脉络、提升开放水平和赋能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并推进《防城港市物流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实施,各项目标任务均保持向好态势发展。
边海国际大通道建设实现新跨越
防城港充分发挥“沿海沿边”双优势,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
2023年建成通车全国首条直通中越边境城市的防东铁路。图为动车通过防城港跨海大桥一幕。记者 苑长军 摄
“边”的开放活力持续释放。峒中口岸(含里火通道)旅检功能正式启用,实现“货运+旅检”一体化通关;东兴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新增进境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等指定监管场地;防东铁路开通运营,中越北仑河三桥稳步推进,边民互市便民浮桥建成。
“海”的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建成一批10—30万吨级大型化、自动化散货泊位,建成并推动对外开放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其中20万吨级码头5个,创历史之最。全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达59个,综合通过能力超2亿吨;3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取得突破。智慧口岸领先全国,实施“智慧商检”“5G+智慧检疫”,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
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地位日益巩固
防城港持续推进通道基础设施与运营效能提升,枢纽功能显著增强。
思防高速开通后,防城港至上思路程缩短至40分钟。记者 苑长军 摄
通道联通水平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41公里,2025年底将实现“县县通双高速”,全市高速里程将达到270公里,形成“三纵二横”高速公路网;铁路运营里程213公里,南防铁路增建二线工程开工,建成后货运能力将提升至1亿吨/年。
通道运营规模持续扩大。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初期的10141万吨增长至2024年18519万吨,年均增长12.8%,预计在2025年将迈入2亿吨大港行列,吞吐量规模增长将近1倍;海铁联运集装箱量从2019年520万吨增长至2024年1875万吨,年均增长29.22%,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重要枢纽的地位更加巩固。
国际冷链枢纽加速成型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防城港市着力打造服务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枢纽。
一辆辆载有进口商品的货车排队进入东兴口岸二桥。记者 苑长军 摄
大型现代化冷链园区建成投产。“十四五”期间,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一期)于2022年5月建成运营,这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标志着防城港从单一的冷链仓储向高附加值的冷链物流枢纽转型。
防城港市获批成为国家级示范城市。防城港市获批成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城市,这一“国字号”招牌标志着防城港市冷链枢纽的战略地位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加速防城港市“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
冷链通道网络进一步优化。“十四五”期间,防城港市铁路冷链专列线路由“十三五”末(即2020年)的5条增至目前的11条,覆盖范围至西南、华东、华北及东北等重点区域;推动开通了中国防城港-柬埔寨戈公港“冷链+普货”直航航线,冷链物流枢纽网络的国际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物流支撑更加坚实
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防城港市紧紧围绕钢铁、有色金属、能源、粮油加工等支柱产业,打造高效协同的物流服务体系。
口岸资源优势日益扩大。防城港及防城港(东兴)分别获得港口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20多个港口通商通航。拥有5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和5个边民互市贸易区(点),业务量分别占全区国家级口岸和边民互市贸易点总量的26%和20%以上。
防城港一隅。记者 苑长军 摄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防城港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多年来位居全区前列,其中2024年,防城港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282.1亿元,位居全区第二位,外贸依存度达109.8%;防城海关税收占南宁海关关区税收总额的46.2%;2025年上半年,防城港进出口总额741.1亿元,同比增长41.4%,增速领跑全国外贸50强城市。
保税物流提质增效。“十四五”规划以来至今年7月防城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货量累计完成340.45万吨,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419.91亿元,进出口额连续四年位居全国保税物流中心前七位,西部地区首位。其中,2025年1—7月实现进出口货值109.63亿元,在全国85家保税物流中心中高居第二位。防城港保税物流业务成为服务临港工业企业的重要保障。
下一步,防城港市将持续提升物流枢纽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深化与全球尤其是东盟国家的物流合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贡献防城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