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防城港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沿海沿边地区,汉、壮、瑶、京是防城港市四个世居民族。秦汉以前,今壮族、京族先民——西瓯骆越人已在市境生息繁衍。秦汉后,岭南归属中央王朝并设郡置县,中原地区汉人(包括各级官吏、军队将士、移民、商人及流放人员)开始进入市境。东汉马援平定交趾叛乱后,越族先祖逐渐迁往北仑河西岸今越南境内。市境居民主要有壮族先民及少量汉族、越族先民。三国、两晋、唐末至南北朝、宋元时期,中原战乱频仍,中原人纷纷南下,市境汉人日渐增多。汉人与市境土著(主要为壮族及其先民)杂居,逐渐融合同化。至明初,市境(包括防城和上思两地)主要有壮族、汉族、越族 3 个民族。明正德时期,部分越族又从越南迁入今东兴江平巫头、万尾、山心等地。市境内的越族人大多为正德后迁来之越族后裔。明末清初,瑶族从广东肇庆等地辗转迁入防城十万大山,后又翻越十万大山扩展到十万大山北麓上思等地。至此,市境有壮族、汉族、越族、瑶族 4 个世居民族。明清至民国,大批“客家人”“广府人”“疍民”等汉族人从福建、广东、海南等地辗转迁入防城地区。外来汉人与当地壮族杂居融合。至民国初,防城城镇地区及沿海一带壮族与汉族基本融合。来自广州的“广府人”的粤语演变成“防城白话”成为通用语言。同期,上思人口流动不大,只有少数瑶族从防城翻越十万大山迁入上思,散居于十万大山地区;另有少数客家人从防城那良等地迁入今上思公安、平福、在妙等地。民国初期,市境形成以十万大山为界,南北两面各异的民族分布格局。北面上思县因受明清后“客家人”“广府人”“疍民”、瑶族、越族移民潮的影响极少,继续保持宋元时期形成的壮族聚居的大格局,兼有少量瑶族及汉族聚居点(村落),通行壮语上思方言。南面防城县受明清至民国初移民浪潮的冲击,原以壮族为主体的民族结构迅速解体,形成以汉族为主体,汉族与壮族、瑶族、越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城镇及其周边村落、沿海地区(今京族三岛除外)为汉族聚居地区(大聚居);江平巫头、万尾、山心三岛为越族聚居区;其他地区(主要为山区)为壮族、汉族、瑶族交错聚居区(小聚居)。全县通行粤语防城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人口大规模迁移停止,民族分布格局定型。市境分布壮族、汉族、越族、瑶族 4 个世居民族及10多个其他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汉族占人口绝大多数,分布于城乡各地。此后因工作、婚姻等原因,少量外来人口陆续迁入,其中部分为其他少数民族。致使市境民族数量逐渐增多,但总体上人口数量增加不大。20 世纪 50 年代,成立民族管理机构。市境按照国家规定开始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8 年,东兴各族自治县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同年,越族改称京族。随着防城港市的建立,到防城港市经商、就业等人员逐渐增多,以及户籍政策的进一步开放,迁入防城港市的少数民族日趋增多,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少数民族人口51.7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20%。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当前位置:
桂公网安备 45060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