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7号提案的答复
覃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海洋渔业提档升级,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防城港市加快推进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扎实推进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战略部署,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坚持规划引领,夯实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编制了《防城港市海洋渔业发展—规划》《防城港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规划,明确全市渔业产业发展方向和渔港经济区建设路线及总体布局。统筹规划“一核两港、一轴两带”发展布局,以企沙中心渔港为核心,串联双墩、天鹅湾两个渔港,确立“5+3+2”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水产品交易、冷链物流、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等5个优先发展产业;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国内捕捞等3个转型升级产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技服务等2个培育扶持产业发展,打造边贸渔业发展带和休闲渔业观光带,推动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海洋渔业发展轴。
二、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
近年来,我市通过“湾企入桂”重点招商,引进了广东海大、海南海丰等一批企业入驻我市发展网箱养殖,提升深水网箱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深远海养殖发展。其次,部分地方通过村集体经济产业化经营,投资入股参与陆基圆桶鱼类养殖、海上浮筏养殖。此外,探索“政银保企”合作模式,通过“政府+银行+保险+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产经营机制,解决养殖企业、水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联农带农作用。
三、优化用海审批服务,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资源要素供给
我局在主动摸清全市渔业用海资源本底数据和养殖企业用海整体需求的前提下,执行海域使用论证、环评等前期工作的并联推进,通过“业主申请—开展前期—挂牌出让”传统模式向“开展前期—业主申请—挂牌出让”的新模式转变,海域使用权审批平均用时由6个多月缩减为1个多月,缩减率83%,实现渔业用海由“项目等海”向“海等项目”的跨越。2018年以来,我局累计出让养殖用海5万多亩用于深水网箱养殖。为进一步贯彻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2+1工程”部署要求,提升我市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证、养殖证办理效率,我局充分关切养殖企业对“两证同发”及“两证同效”的需求,目前初步编写了“两证同发”工作实施方案,并搜集整理“两证同发”材料清单,梳理绘制办事流程图,编制两证办理公示、材料移交书等过程模板文件,稳步推进“两证同发”试点工作。
四、强化科技支撑,助推海洋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西科学院、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在防城港市成立产业研究院或通过项目合作方式,为海洋渔业发展出谋献策、把脉定向。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贝类延绳式吊养、桁架类大型网箱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圆桶养殖、棚式养殖、恒温跑道式养殖等养殖新技术,形成了多种模式并举、立体开发应用的设施渔业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
五、以开放合作为依托,激发向海经济新动能
一是以防城港市渔港经济区为平台,强化与东盟渔业合作。今年以来,在防城港市成功举办了2024年中越北部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粮农组织蓝色港口倡议亚洲研讨会、南海周边国家渔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了中国—东盟渔业合作交流;二是搭建水产品冷链物流合作平台,成立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冷链经济城市联盟,已开通防城港至北京、沈阳等9条海产品冷链班列线路。位于港口区的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物流园已于2022年开业运营,形成了生鲜食品每年20万吨储藏加工能力,填补了大型冷链物流基地的空白,并积极引进广东赛福得、浙江宁波欧亚等一批水产品龙头企业进驻发展。三是积极打通海关政策壁垒,推动港口码头进境冰冻水产品和东兴口岸二桥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获得海关总署批复,不断拓宽防城港与东盟国家渔业合作渠道。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海洋渔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防城港市海洋局
2024年10月14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当前位置:
桂公网安备 45060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