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海洋生态修复 蓝色海湾焕发生机
□ 防城港日报记者 韦英奇
我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拥有大陆海岸线538公里,辖区海域总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海岛284个。这里分布着全国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不仅是全球三大GEF红树林国际示范区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飞通道上的关键节点。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人海和谐发展新路径,通过实施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退塘还海、滨海湿地水动力提升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举措,成功修复岸线30.1千米、滨海湿地182.1公顷,新种植红树林147.1公顷。如今的西湾沿岸,红树林繁茂挺拔,鸟类怡然栖居,生态功能持续向好。6月8日,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擦亮国门生态底色——广西防城港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全国海洋生态修复的示范样板。
规划引领,制度护航:筑牢生态修复根基
我市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的理念,编制《防城港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并出台《防城港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为海洋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的规划依据和法律保障。坚持系统谋划和源头治理,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修复模式。在对现状红树林生长状况和生存环境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选种、合理布局,穿插种植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等多种红树树种,通过增加种类、密度和覆盖面积,修复区新增种植红树林119公顷,修复密度1.3棵/平方米,成活率超80%。同时,结合实施退塘还海、湾内清淤等工程,有效改善了红树林生长的空间条件。
创新模式,多措并举:重塑滨海湿地生态空间
针对西湾海域存在的无序占海围塘养殖、红树林退化、海域淤积严重及水动力减弱等生态环境问题,我市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制定了涵盖退塘还湿、红树林湿地修复、滨海湿地水动力恢复与鸟类栖息地建设的综合修复方案。具体实施中,采用“挖吹”方式清淤疏通潮沟约165公顷,有效提升海湾纳潮量与水动力条件,改善滨海湿地自清洁能力;拆除养殖围塘约36.1公顷,并巧妙利用拆除产生的土方,改造部分区域地形,构筑深浅有别的梯度水位湿地,成功打造12.2公顷鸟类浅水栖息地,为多种水鸟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与觅食空间;利用水动力恢复清淤疏浚物,对宜林区域进行生境改造,显著提升了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综合生态功能。
全民参与,强化管护:构建生态修复保护合力
为保障生态修复工程的科学性与长效性,我市构建了全过程生态监测体系,对修复效果实施跟踪监测,及时优化修复策略。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后期管护机制,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开展常态化巡查与维护,确保持续巩固修复成果。此外,积极构建“专业队伍+社会公众”齐抓共管模式,广泛开展海洋生态保护知识竞赛、亲子研学等科普宣教活动,提升公众“关心海洋、爱护海洋、经略海洋”意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生态改善,文旅兴旺:红树林畔展新颜
得益于如上措施,我市红树林生态系统重焕生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密度达1.3株/平方米,成活率超80%;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恢复率达14%~88%,海岸防护功能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步增强。滨海湿地水动力条件的显著改善,有效提升了西湾纳潮量与水体交换率,实现水质优良面积比持续保持100%,湿地生态功能全面恢复并优化。鸟类栖息地的建设,成功吸引更多候鸟停歇栖息,观测鸟类种类从修复前23种跃升至43种,多样性大幅提高,越冬候鸟数量显著增加。
依托日益优质的生态资源,我市滨海旅游业态呈现多元化蓬勃发展:“生态+体育”方面,帆船、冲浪等水上运动广受欢迎,每年吸引大量专业赛事与爱好者;“生态+文化”领域,深度融入京族及海洋文化,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举办各类文化演艺,有效提升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民宿、露营产业爆发式增长,有力带动周边群众创业增收;西湾城市沙滩滨海旅游区游客量激增,较修复前增长逾3倍,周边酒店、餐饮、娱乐等产业活力迸发。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987.72万人次,同比增长14.3%;实现旅游总收入363.78亿元,同比增长14.9%。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当前位置:
桂公网安备 45060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