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主要农作物病虫鼠害发生趋势分析 农作物病虫情报第202414期
据气象部门预测,2024年7~9月,我市总降雨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偏少1~3成。后汛期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1~1℃,高温日数比常年偏多,有阶段性高温热浪过程。根据上半年农作物病虫鼠螺发生实况及特点,结合下半年的农作物品种布局,参考历年资料及天气预报,预计我市下半年主要农作物病虫鼠螺害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约356.2万亩次。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如下:
一、发生趋势
(一)粮食作物病虫害
预计2024年下半年我市粮食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总体趋势为中等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180.63万亩次。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分析如下:
1 稻纹枯病 预计为中等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18.5万亩次,发生流行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发生的主要区域在全市大部稻区,其中以历史发生区发生较重。依据:近期调查早稻迟熟田块,病株率重的达57.2%,一般为11.3%,平均7.5%,田间病原菌残留量大。7月份后,我市的降雨相对较多,高温天气频繁,中后期高温高湿天气利于该病的发生为害,特别是高氮浓绿田块发生较重。
2 稻瘟病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6万亩次,叶瘟在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发生,穗瘟在10月中下旬发生。依据:早造后期因高温降雨量多,个别稻区穗瘟发生较重,病株率重达26.4%,一般为7.1%,菌源残留量多,另外晚稻糯稻等感病品种面积较大,常规稻多数也为感病品种,秋季雾多露重,对稻瘟病发生为害相对有利,另下半年雨水偏多,高温天气频繁,高温高湿天气将加重发生, 特别是历史发生区有加重发生的可能。
3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2万亩次,主要在8月下旬至10月发生,发生的主要区域为沿海乡镇。依据:根据该病的发生规律,凡是台风来得早并达到一定的程度,该病的发生就提早而且发生严重,并对晚稻后期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市天气预报8~9月份降雨量大,台风频繁,且晚稻推广的杂交稻品种部分是易感病和带病的,容易造成该病发生流行。
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预计为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5万亩次。依据:早稻有零星发生,另晚稻播期不一,桥梁田多,预计该病将在我市个别乡镇发生,稻飞虱防治效果差的局部稻区有重发生的可能。
5 稻飞虱 预计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8.1万亩次,四代在7月中下旬发生,五代在8月中下旬发生,六代在9月中下旬发生,七代在10月中下旬发生。依据:近期调查早稻迟熟田块,田间虫量高的达1100头/百丛,平均的为350头/百丛,与去年同期相比增130%,晚稻播期不一,桥梁田多,利于该虫的发生,同时主害代在9~10月与迁入虫源一起为害,以偏施氮、封行早的田块发生为主,个别乡镇发生程度偏重于去年同期。
6 稻纵卷叶螟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6.5万亩次,第四代7月中下旬发生,第五代于8月中下旬发生,第六代9月中下旬发生为害。依据:近期调查田间虫量高的达195头/百丛,平均为31头/百丛,与去年同期增加110%。晚稻播期不一,桥梁田多,利于该虫的发生。如防治不及时,局部稻区有暴发为害的可能。根据近年来的发生情况,如8、9月份多雨则利于外地虫源补充和本地虫源混合为害,同时该虫发生世代重叠,容易出现第一峰和第二峰为害。
7 二化螟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32万亩次,第四代蚁螟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发生,第五代蚁螟盛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发生,主要为害早熟品种,第六代主要为害迟熟品种。依据:近期田间残虫量高的达129头/亩,平均的为65头/亩。
8 三化螟 预计为轻局部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6万亩次,第四代蚁螟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发生,第五代蚁螟盛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发生,主要为害早熟品种,第六代主要为害迟熟品种,重点在防城区及其他沿海乡镇发生为害。依据:近期田间残虫量高的达93头/亩,平均的为52头/亩。
9 稻瘿蚊 预计为轻局部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71万亩次,冷底田、山冲烂灌田和山泉灌溉田发生多,受害较重。依据:①虫源基数:据早稻无效分蘖标葱调查,高的2.5%,低的0,加权平均0.02%;面上(主要是旱改水田块)高的29.6%,低的3.31%,加权平均0.015%。②栽培因素:一些乡镇种植中稻,桥梁田分布广,为该虫的繁殖发生提供有利的条件,但全市大部分推行秧盘育秧,秧期短,不利该虫侵入;③气候因素:下半年雨量多不利于该虫发生。
10 稻蝽蟓 预计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8.2万亩次,发生流行期为10月上中旬。依据:早稻个别早抽穗和晚抽穗及山区田垌发生较重,大部分地区发生较轻。
11 稻水蝇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万亩次,发生流行盛期为8月。依据:早稻个别早抽穗和晚抽穗及山区田垌发生较重,大部分地区发生较轻,但晚稻插植分蘖期正值雨季,利于稻水蝇的发生为害,特别是低洼积水田和沿海围田发生严重。
12 土蝗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2万亩次。依据:当前部份田块发生虫口密度较大,一般亩有幼虫1300头,多达2200头,沿海低畦田块的秧田受为害相对重,蔗地残虫量大,8~9月甘蔗生长浓绿正值甘蔗大拔节期,有利于为害。
13福寿螺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万亩次。依据:近期调查早稻大田及稻田周边水沟,螺量高的42~53只/平方米,一般的为9~16只/平方米,以大田的禾苗为害较重。
14 草地贪夜蛾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0.9万亩次。上半年全市各地均有发生,该虫传播为害快,食性杂,特喜食玉米、甘蔗、水稻等禾本科植物。据玉米收获前调查,田间虫龄以4~6龄为主,钻蛀在玉米果穗中,最高百株虫量37头,平均12头,被害株率高的39%,平均5.1%。
15 鼠害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3.5万亩次,发生流行盛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依据:田间鼠密度较大,由于田间鼠天敌数量回升慢,不利控制害鼠的繁殖为害,害鼠数量增长快。晚稻中后期田间持水量少,利于田鼠的发生为害,且鼠源基数比去年同期稍高,预计以甘蔗地、糯稻田为重。
(二)甘蔗主要病虫
预计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6.3万次。甘蔗黑穗病预计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15.4万亩次,甘蔗螟虫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20.7万亩次,甘蔗绵蚜预计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18.2万亩次,甘蔗蓟马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12万亩次。
(三)果蔬主要病虫害
1 柑橘病虫害 预计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2.62万次。柑桔溃疡病预计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5.18万亩次;柑桔疮痂病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2.3万亩次;柑桔炭疽病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4万亩次;柑桔木虱预计为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0.8万亩次;柑桔蚧类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2.3万亩次;柑桔潜叶蛾预计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5.44万亩次;柑桔红蜘蛛预计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5.88万亩次;柑桔锈壁虱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1.42万亩次;桔小实蝇预计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5.3万亩次。
2 秋冬菜病虫害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6.65万次。其中:
(1)蔬菜病害总体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4.65万亩次。
①青枯病 预计为轻局部中等程度发生。主要是番茄、辣椒等作物发生。依据:夏种番茄病株率高的25.1%,一般2.5~6.3%。
②病毒病 预计为轻局部中等程度发生。主要发生在瓜、茄、辣椒、豆类蔬菜上。依据:辣椒病株率高的19.2%,平均3.7%,番茄病株率高的13.5%,一般2~4%,平均2.6%。
③软腐病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主要发生在大白菜、小白菜、甘蓝、莴苣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尤其白菜发生严重,病害发生流行期9月下旬~12月下旬,发生高峰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依据:十字花科蔬菜病株率最高39.3%,一般3.1~13.5%,平均4.1%。
④霜霉病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白菜、莴苣、瓜类等受害重,尤以瓜类较重。发生流行期9~12月。依据:瓜类病叶率高的30%,低的1.2%,平均3.5%。十字花科蔬菜被害率高的21%,平均5.7%。
⑤疫病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主要在瓜类、茄子、辣椒、马铃薯等作物上发生为害,尤以瓜类、马铃薯发生较重,病害发生高峰期9月下旬~11月下旬。依据:黄瓜病株率高的11.3%,一般3~9%,辣椒病株率高的18%,一般2~6%,平均4.2%。
(2)蔬菜虫害总体发生程度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面积52万亩次。
①菜青虫、菜蚜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菜心、芥蓝、花椰菜受害重,发生高峰期9月~12月底,依据:蚜虫十字花科蔬菜上有虫株率高的达38%,低的6.1%,;菜青虫十字花科蔬菜百株有虫高的163头,一般12~46头。
②小菜蛾、黄曲条跳甲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发生,主要为害十字花科,尤以萝卜、白菜受害严重,发生高峰期9月上旬~11月。依据:小菜蛾十字花科虫口密度高的946头/百株,平均173头/百株;黄曲条跳甲、十字花科蔬菜虫口密度高的236头/百株,低9头/百株,平均33头/百株。
③美洲斑潜蝇 预计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程度发生,瓜类、豆类、茄科等受害重。田间的幼虫发生高峰期9月中旬~11月下旬,依据:瓜类受害叶率高的达69%,低的3.6%,平均9~25%,虫口密度高的420头/百叶,平均152头/百叶。
此外,豇豆荚螟、豆蚜、瓜蓟马等在各县(市、区)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二、防治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做到早部署、早准备、早落实各项病虫防治措施。
2.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根据本地各类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深入田间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尤其做好“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草地贪夜蛾、粘虫、蝗虫等突发性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指导防治。
3.全面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倡导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组合防控,积极推广杀虫灯、捕虫器、诱虫板、性诱剂、无人机等绿色防控技术及新型植保器械,协调使用农药增效剂等提高药效措施,全面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推动面上持续、有效、安全控制病虫灾害;突出保护天敌、达标防治;应用金龟子绿僵菌、苏云金杆菌(Bt)、短稳杆菌、井·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NPV)病毒、白僵菌、木霉菌、植物源杀虫剂等生物农药,推广“毒饵站”灭鼠等技术。
4.在栽培管理上力求做到合理密植,要根据田间禾苗生长情况,做好氮、磷、钾肥搭配施用工作,并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排水露晒田,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抗病减灾。如受洪涝灾害,要及时做好灾后病虫害防控工作,尽量降低灾害损失。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当前位置:
桂公网安备 45060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