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改造“兴港模式”引国际关注——莫桑比克鲁伍马大学考察团前来实地取经
9月26日上午,市兴港集团旗下农业公司位于港口区光坡镇中间坪村的盐碱地改良项目现场,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莫桑比克鲁伍马大学校长马里奥·若热·卡埃塔诺·布里托·多斯桑托斯(Mário Jorge Caetano Brito dos Santos)率考察团一行,专程来到田间地头,实地学习借鉴兴港集团盐碱地改造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模式。市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韦鹰和,广西北部湾海水稻研究院院长周鸿凯教授等陪同调研,并介绍盐碱地改造项目实施背景、土壤改良技术、海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前景等情况。

近年来,市兴港农业公司以全域土地整治为抓手,在盐碱地改造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其不仅主导实施广西首个盐碱地改水田项目——光坡镇、企沙镇、王府街道土地整治项目,还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与技术攻坚,创下“全区乃至全国首例未利用盐碱地改水田补充耕地指标入库”纪录,为未利用盐碱地改造利用提供标杆范例,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与实践空白。
项目实施中,市兴港集团紧密携手广东省重点领域(耐盐碱水稻)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广东海洋大学周鸿凯教授团队,通过建设标准化水田种植区、优化排水灌溉系统、引进培育耐盐碱农作物品种等综合措施,成功破解未利用盐碱地“开发难、利用率低、生态弱”的痛点难题,推动未利用盐碱地从“撂荒闲置”向“高效利用”转变。如今,开发整治项目中的200多亩土地早已种上了海红米水稻,亩均产量600多斤,接近普通水田的产量水平。
市兴港集团筑良田、保粮安,步履铿锵稳健,目前正全力推进海水稻产业化发展,已生产出海红香米、海红米白酒等产品,将继续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莫桑比克是非洲东部的沿海国家,拥有2300公里漫长海岸线,但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流失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拦路虎”。数据显示,该国可耕作土地面积3600万公顷,但实际开垦耕作比例不足20%,粮食自给率仅为62%。如何破解盐碱地治理难题、盘活闲置耕地资源,成为莫桑比克提升粮食安全与农业产能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莫桑比克鲁伍马大学考察团在实地听取市兴港集团盐碱地改造经验介绍后,对“兴港模式”展现出强烈兴趣,认为相关经验为莫桑比克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挖掘土地潜力提供了参考方向。

市兴港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莫桑比克鲁伍马大学考察团的到访,为盐碱地改造“兴港模式”的国际输出搭建了桥梁,为“兴港经验”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当前位置:
桂公网安备 45060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