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今天:2024年2月22日 星期四自治区人民政府网中国政府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手机版 智能机器人 用户空间| 简体版| 繁体版|
微信公众号
防城港发布
微信
支持IPv6
无障碍
 防城港市人民政府

一位台湾老人:用面“捏”出防城港海洋风情

2018-12-02 16:38     来源:防城港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双智慧灵巧的手,一把面团,就可以塑造一个妙趣横生的小世界。定居防城港的台湾老人詹明达就是这样一位热爱面塑艺术,喜欢用双手创造美好的人。

  
詹明达正在上面塑公益课。
  偶然结下的面塑缘
  早在2013年,来自台湾桃园市的詹明达,因为喜欢防城港的环境和空气,选择在这里买房定居。
  他与传统艺术面塑的相遇,始于2016年。当时,詹明达到一位在南宁市开旅馆的朋友家中做客,巧遇一位走江湖的面塑艺人。他创作出来的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让詹明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艺术,台湾的捏面文化馆很少,在南宁第一次见到面塑我就喜欢上了,觉得很稀奇,怎么就可以做出那么漂亮的东西,非学不可了。”谈及初识面塑时的惊喜,以前从事墙壁彩绘工作的詹明达依然有些兴奋。
  因为喜欢,非学不可。詹明达当即决定向那位素不相识的面塑艺人学习面塑艺术。他说:“在南宁跟那位面塑艺人学了两个星期,回来之后觉得学得还是不够充分,又在网上找视频自学。后来发现河南有人的作品做得很是精致,我又决定去河南‘拜师’。”就这样,詹明达又到河南去学了三个多星期面塑艺术,提升面塑技艺。
  他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只能靠自己不断去摸索、去尝试,艺术没有顶峰,活到老学到老,就跟熬汤一样,需要“慢火慢炖”。学了面塑之后,他开始慢慢去研究与面塑艺术相关的知识,知道了面塑作品的用途功能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做法和门派。
  2017年,詹明达的作品在全国首届“金手指奖”泥面塑作品评比大赛中获得银奖。
  
詹明达创作的极具京族元素的作品。
  做公益传承传统艺术
  记者采访当天,在詹明达家里看到一个精致的戏曲人物面塑作品,那是他特地为前两天的“戏曲进校园 面塑传承在身边”活动而创作的。
  接触了面塑之后,詹明达也把面塑艺术的传承当成自己的责任。
  “在防城港还没有遇到过做面塑的人,想在这里挖掘人才,把这个东西继续传承下去。”詹明达说,“面塑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也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它特别珍贵,这也是我们老祖先传承下来的一种智慧结晶,我们不把它好好传承下去实在很可惜,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传统手艺的传承当中。”
  因此,他不仅自己动手做,还热衷于到学校、文化馆甚至是街头做公益活动,教小朋友做面塑,也让更多的人认识面塑艺术。詹明达说,既然是我们要推广的文化,我们也要让小朋友跟进,那首先要大人自己先做。好奇心产生创造力,面塑的可塑性很强,小朋友发挥想象力,可以把想到的都创造出来,在制作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耐性和毅力。
  除了忙着到外面开展面塑教学公益活动,詹明达还在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开设面塑艺术课程,免费传授面塑技艺。
  黄金莹是一名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的学生,也是跟詹明达学习面塑的爱好者。她在学校发起成立了一个水滴面塑文化社团,带动学校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面塑艺术,目前这个社团里已经有六七十人。
  
詹明达创作的疍家元素作品。
  海洋文化带来创作灵感
  防城港的文化底蕴,给詹明达带来创造的灵感。他也乐于把防城港的海洋文化融合到面塑创作当中,用面“捏”出防城港海洋风情。
  詹明达家里有很多他创作的面塑作品,其中有京族的独弦琴传承人苏春发和他的独弦琴,面塑作品中的苏春发和他的独弦琴都非常逼真。为了寻找创作灵感,詹明达会到京族三岛去采风,观察京族人民生活的细节。
  他曾经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创作出了一件疍家儿女捕鱼的作品。从作品中的人物表情、衣着服饰到渔船中满舱的鱼虾,都是活灵活现。他说:“做这个东西很费工,急不来,需要构思,需要慢慢来一样一样做,里面的细节越小就越难做。”
  防城港这个滨海城市,空气湿度大,面塑作品不易保存,是詹明达遇到的一个技术性难题。一年多来,他一直在研究适合这里气候的配方。他说:“因为潮湿的问题,全国的商业配方来到这里都不合适,都会发霉,必须自己根据这里的气候来配置面粉。”现在研究出一种方法,就是用透明漆把它保护起来,可以长期保存,解决发霉的难题。
  攻克配方问题之后,詹明达准备取材于防城港,创作出一些大型的作品。他希望到时候有一些收藏家可以将其作品收藏,为民众提供一个可以参观面塑艺术的地方。
  面塑艺术对于詹明达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爱好而已,从事面塑艺术创作已经成了他的一份特殊的情怀,而这份情怀源自他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与传承。在他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艺术不分南北,不分地域,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我们不能丢掉,必须代代相传。
  知识链接: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